UWB自动跟随技术原理与核心架构解析

 

1. 引言

近年来,随着机器人、无人车、智能行李箱、辅助出行设备等市场的快速发展,自动跟随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交互方式。传统的跟随方法主要依赖视觉(如目标检测、颜色追踪)或无线信号(如蓝牙RSSI、WiFi RTT),但在精度、延迟、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不足。

UWB(Ultra Wide Band,超宽带)技术的出现,为自动跟随带来了新的突破——厘米级定位精度、亚毫秒级延迟、极强的抗多径干扰能力,使其在室内外复杂环境中均能稳定工作。

2. 技术原理

UWB自动跟随的核心在于高精度实时定位。它通过在数百MHz到数GHz的超宽频带上发送极窄脉冲信号,并利用“飞行时间(TOF)或到达时间差(TDOA)”计算目标相对于参考点的精确位置。

2.1 信号特性

  • 脉冲宽度:< 1ns
  • 带宽:> 500MHz(FCC规定3.1~10.6GHz)
  • 穿透能力:可穿透非金属材质,如木板、塑料、人体
  • 抗多径能力:窄脉冲减少了多路径重叠,提高精度

2.2 定位方式

1. TOF(Time of Flight)
      测量信号从发送到接收的飞行时间,结合光速计算距离:

 

 

其中:

        c 为光速(约 3×10⁸ m/s)

        tround​ 为信号往返时间

        tproc​ 为设备处理延迟

2. TDOA(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)

多个基站同时接收标签信号,通过不同接收时间差计算位置。

3. PDOAPhase Difference of Arrival

 信号到达不同接收天线的相位差 可以反映出信号传播路径的差异。

通过测量相位差,并结合几何关系,可以计算信号源的方向(Angle of Arrival, AoA)或者距离差(TDoA)。

在UWB中,PDOA常通过两个或多个天线阵列来测量接收到的同一脉冲信号的相位差,从而推算目标的方位角或位置。

2.3 系统架构

一个典型的UWB自动跟随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:

 

 

标签(Tag):安装在用户身上(如腰部、背包),周期性发射信号

基站(Anchor):固定在跟随设备(如机器人)或场地参考点

主控MCU:运行定位算法、路径规划算法

驱动系统:根据目标位置和速度控制电机运动

3. 工程实现细节

3.1 硬件选型

UWB芯片:Decawave DW1000 / Qorvo DW3000 系列

主控:STM32、ESP32、NXP i.MX RT 系列

辅助传感器:IMU(加速度计、陀螺仪)、编码器、超声波(防撞)

3.2 数据融合

为了提高稳定性,UWB常与其他传感器结合:

UWB + IMU:短时无信号时用IMU推算位置

UWB + 视觉:在近距离用视觉做细跟随,UWB做长距离定位

UWB + 超声波:避免近距离碰撞

 

常用融合算法:

EKF(扩展卡尔曼滤波)

UKF(无迹卡尔曼滤波)

粒子滤波(复杂场景下多目标跟踪)

 

3.3 路径规划

直线跟随:适合开阔环境

避障跟随:结合激光雷达或视觉SLAM,规划绕行路线

队列跟随:多个设备按队列移动

4. 优势与挑战

优势:

定位精度高(±10cm)

延迟低(<10ms)

抗干扰能力强,穿透力好

挑战:

室外大范围部署成本高

遮挡下定位误差增大

需要额外功耗优化

5. 应用案例

PSICV随辅物流搬运机器人:在仓库中跟随搬运员行走

Soffofel随福电动轮椅:在商场中自动跟随护理人员

Soffofel随福无人行李箱:在机场自动跟随主人

6. 总结与未来

未来,UWB自动跟随将向低功耗、小型化、多传感融合、云端协同方向发展,并与蓝牙LE、WiFi RTT等技术融合,实现跨场景的无缝跟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