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WB自动跟随与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方案
在现代自动跟随系统的研发中,单一传感器技术已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定位需求。UWB(Ultra-Wideband,超宽带)技术凭借厘米级定位能力,已成为主流的核心定位手段之一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复杂环境下的遮挡、多径效应及动态场景变化,可能导致 UWB 定位精度下降。为了应对这些挑战,我们采用了UWB 与 IMU、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的定位方案,有效提升系统的精度、稳定性与鲁棒性。
1 方案概述
本方案将 UWB 高精度测距作为主定位源,同时引入:
- IMU(惯性测量单元):提供高速姿态、加速度与角速度信息,实现短时高频位置推算;
- 激光雷达(LiDAR):进行环境建图(SLAM)与障碍物检测,辅助定位与路径规划;
- 融合算法: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(EKF)或因子图优化(Factor Graph Optimization)实现多源数据融合,兼顾实时性与精度。
2 核心技术原理
2.1 UWB 定位原理
UWB 定位可采用多种测距算法:
2.1.1 TOF(Time of Flight)
通过测量无线信号传播时间计算距离:
d=c×t
其中 c 为光速,t为信号单程传播时间。
2.1.2 TDOA(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)
利用多个基站的到达时间差计算目标位置,适合异步系统。
2.1.3 PDOA(Phase Difference of Arrival)
通过信号相位差推算距离差,适合短距离高精度场景。
在三边定位模型中,假设已知三个基站坐标 (xi,yi)和测得的距离 di,目标位置 (x,y)可由以下方程组求解:
(x-x1)2+(y-y1)2=d12
(x-x2)2+(y-y2)2=d22
(x-x3)2+(y-y3)2=d32
2.2 IMU位置推算
IMU 提供高频加速度 a 和角速度 ω,可通过积分得到速度与位置变化量:
IMU 在短时内精度高,但存在累积漂移问题,因此需与 UWB 互补:UWB 提供全局位置校正,IMU 提供高频更新。
2.3 激光雷达辅助
激光雷达可通过SLAM(同时定位与建图)获得局部地图和相对位置坐标,常用算法包括 GMapping、Hector SLAM、Cartographer。在 GPS 或 UWB 信号弱化的区域,LiDAR 提供相对位置修正。
3 融合算法设计
在本方案中,融合框架以 扩展卡尔曼滤波(EKF)为核心,该方法可在复杂场景下将定位误差控制在 ±5 cm 内,同时显著提高姿态估计精度。
在 IMU 数据融合 中,常用的公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:
- IMU原始数据到位姿变化的计算公式
- 与其他传感器融合的数学模型(如卡尔曼滤波)
3.1 IMU原始数据计算公式
IMU 的核心数据来自 三轴加速度计(ax,ay,az)、三轴陀螺仪(ωx,ωy,ωz)和有时包含的三轴磁力计(mx,my,mz)。
它们提供的原始信号需要经过积分和坐标系变换,才能得到位姿。
3.1.1 姿态更新(陀螺仪积分)
陀螺仪给出的是角速度,单位一般是 rad/s,姿态(四元数)更新公式为:
其中:
q = 四元数 [qw,qx,qy,qz]
ω=[0,ωx,ωy,ωz]
⊗ 表示四元数乘法
Δt = 采样时间间隔
更新后通常需要归一化:
3.1.2 加速度积分计算位移
加速度计测到的是线加速度(包含重力),先去掉重力分量:
1. 将四元数转换为旋转矩阵 R,再将加速度投影到全局坐标系:
其中 g=[0,0,9.81]m/s2
2. 两次积分得到位移:
这个方法容易出现漂移,因为积分会放大传感器噪声,所以单独使用IMU计算位移不可靠,必须融合其他传感器。
3.2 IMU与其他传感器融合(以扩展卡尔曼滤波EKF为例)
EKF 是机器人和无人机中最常用的 IMU 融合算法,用于将 IMU 与 UWB / GPS / 激光雷达 等传感器融合。
3.2.1 状态方程
定义状态向量:
其中:
p = 位置
v= 速度
q = 四元数姿态
ba = 加速度计零偏
bω = 陀螺仪零偏
预测模型:
其中控制输入 ut = IMU 测量的加速度 & 角速度,wt = 过程噪声。
3.2.2 测量方程
当有 UWB / 激光雷达数据时,测量模型为:
其中:
- 对于 UWB 三边测距:
- 对于激光雷达:
3.2.3 EKF 更新公式
预测步骤:
更新步骤:
4 系统架构
1. 定位模块:UWB 基站 + 移动端标签;
2. 惯性模块:9 轴 IMU(加速度计 + 陀螺仪 + 磁力计);
3. 环境感知模块:2D/3D 激光雷达;
4. 融合计算模块:嵌入式高性能计算平台(如 NVIDIA Jetson 或 RK3588);
5. 通信模块:低延迟无线传输( BLE 或专用 UWB 通道)。
5 应用价值
- 智能出行:Soffofel随福自动跟随电动代步车、智能行李箱,实现室内外连续跟随;
- 仓储物流:PSICV 随辅 自动搬运机器人在高货架遮挡环境中仍保持精确导航;
- 工业巡检:在金属设备密集区域维持厘米级定位精度;
- 消费电子:运动相机、智能穿戴设备的实时位置跟踪。
6 实际部署注意事项
- UWB 基站布置需避免金属大面积反射区,建议采用高低错落布置减少多径干扰;
- IMU 标定需在部署前完成,确保姿态解算精度;
- LiDAR 与 UWB 时间同步是融合算法性能的关键,可采用硬件触发或高精度时钟同步(PTP);
- 滤波器参数调优需结合具体场景反复测试。
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,PSICV博赛智行成功实现了在复杂环境中依然保持高精度、低延迟的自动跟随能力,为智能出行、工业自动化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