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WB自动跟随的安全性与抗干扰设计:让跟随更可靠的“隐形护甲”
我们做UWB自动跟随项目的这些年,“安全性与抗干扰”绝对是新公司最容易忽视、但又最容易被客户“教育”的部分。你以为只要能定位就完事了?等你第一次在展会上因为信号被干扰导致设备“迷路”时,你就知道这个“护甲”有多重要。
一、安全性:不只是防黑客
很多人以为UWB就是个物理定位信号,黑不黑客无所谓。错!
UWB系统虽然是超宽带脉冲通信,但它依旧可能被伪造、篡改甚至重放信号(Replay Attack)。特别是在消费电子和智能出行设备里,这种风险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。
常见的安全策略:
-
信号加密
常用AES-128或AES-256对测距数据进行加密,防止被中间人截取。
例如,标签端发送的TOF时间戳不仅是个数字,而是加密后的时间包。 -
双向认证(Mutual Authentication)
类似蓝牙配对,基站和标签互相确认身份,不认识的设备直接忽略信号。
-
滚动码(Rolling Code)机制
每次测距的密钥都不一样,就算黑客录下某次通信,也无法复用。
-
物理安全
例如在电动轮椅场景下,即使定位系统崩溃,也要有紧急刹车或者低速模式,避免“全速冲刺”事故。
二、抗干扰:UWB的天敌不多,但怕“脏环境”
UWB相比Wi-Fi、蓝牙,天然抗干扰能力强,因为它的信号带宽极宽(500MHz以上),能“躲”开大多数窄带噪声。但在一些场景里,它依旧可能栽跟头。
常见的干扰类型:
-
多径效应(Multipath) 室内金属环境最常见,信号会被反射、叠加,导致TDOA、PDOA计算误差。 解决办法:使用早径检测(Early Path Detection),只取第一个到达的脉冲。 数学原理:匹配滤波器(Matched Filter)找到信号功率峰值的最前沿点。 -
同频干扰 如果旁边也有人用UWB,就可能出现互相“抢频道”的情况。 解决办法:TDMA或FDMA分时分频,或者使用跳频(FHSS)技术。 -
强电磁干扰
工业环境、雷达、甚至部分高功率Wi-Fi路由器都可能在局部频段造成麻烦。 解决办法:自适应滤波+ 动态频段切换。
三、滤波与数据融合:干扰不是消灭,而是“驯服”
抗干扰不是只靠硬件屏蔽,更重要的是软件层的滤波与融合。
-
卡尔曼滤波(Kalman Filter)
适合处理连续运动的目标,能把偶尔的测距跳变“抹平”。公式核心:
其中Kk是卡尔曼增益,用来平衡预测与观测的权重。
-
粒子滤波(Particle Filter)
适合非线性、非高斯分布的环境,比如在商场人多、遮挡多的情况下。 -
UWB + IMU融合
当UWB瞬时定位失真时,用IMU短时间接管位姿估计。
现实案例:在我们做自动跟随行李箱测试时,电梯里UWB直接失效,但IMU能“盲飞”几秒,保证平稳过渡。
四、现实中的“坑”与经验
-
别把信标装在金属外壳里面
见过有人把UWB标签用金属保护壳封死,结果信号强度直接掉90%。
-
别迷信理论精度
论文里说的±2cm,在仓库、商场这种环境下能有±10cm就该烧高香了。
-
测试场景要极端化
不要只在空旷室内测试,要去人多、金属多、电磁复杂的地方“虐”你的系统。
五、小结
安全性与抗干扰是UWB自动跟随真正走向商业化的必经关口。
它像是设备的“隐形护甲”,平时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,但一旦缺了它,你会在第一次干扰或攻击中付出代价。